今年,马来西亚出现“我懒得投票党”(简称PAMU)现象,选民对过去两年的政治动荡感到厌烦,干脆不投票,还以为是帅气。据说这些选民可能多达数百万。他们显然非常健忘,在国阵政府最强势时期,投票多少还带着顾忌,也根本没有多少人和党可以选择,那样的时代刚刚过去,如今为了一些不如意或者不便,就决定放弃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殊为不智。 有机会自由投票却不投票的理由大概可以归结为几点:一、对政治人物或政党感到厌烦,这有媒体塑造形象的原因;二、对经济与生活课题长期无解而生无力感;三、没有看到能带动改革、改善生活的政治人物;四、看不到身为选民的责任义务和投票的重大意义。 议会民主制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成就,选举权则是伴随而来的民权。然而今天对很多人来说看似与生俱来的选举权,却丝毫不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社会能在时间洗礼下沉淀一定的良好价值观,而我们对人性向善的意志有信心,那么经由集体投票的结果,大致应该不会违背多数人民的意志,例如,不会出现伤害少数族群或对外发动战争等极端化的政策。换言之,全民集体智慧下的投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抑制政客的不良意图,和明显的错误施政,逐步淘汰不适任的政客,制定更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 然而谁能确保每一代从政者处事都能秉持诚信与道德感,特别是在今后的时代?如果有相当多的从政者具备足够才智又能秉持为公服务的心(不能奢求每一个),那已经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的福气。但制度建设或国家发展的长期工程,不能单靠从政者。握有选票的人民如果放弃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等于告诉从政者:“这些事太麻烦了,我未必会监督你,你自便吧!” 近代议会制度从欧洲和北美一路走来三四百年的历史上,不是一开始就人人生而有选票。男性成人的选举权是直到20世纪初才比较全面在西欧和北美获得巩固,女性选举权更是随后几十年才在更多先进国家逐渐普及。 第四点其实最关键。如前所述,很多当代人把选举权看成理所当然,因为种种“不爽”而以拒绝投票作为抗议的方式。然而在激烈或接近的选举结果中,不完整的民意表达很可能从整体上造成相反的政治后果。英国脱欧公投投票率72%,但脱欧只比留欧多出3个百分点,后果则是一片未知。英国的幸运在于家底雄厚,国家人才济济,或许经得起独闯天涯的折腾,但对很多后进国家来说,三成不表达意见的选民,轻则让不负责任或贪婪的政客胡搞几年,重则改变宪法和政治结构,将国家前进方向往后转。 当然选举中有宣传等等产生的一定扭曲效果,但只要信息透明度够,无论来自什么阵营的宣传,都能在全方位的舆论分析中起到平衡作用,最终,多数选票会得出有利于国家的结果。 因此,今天每隔几年就一票在手可以无畏无惧选举民意代表或国家管理者的人,都该想想三四代以前的先辈,根本不能决定谁来管理自己的国家、城市甚至乡镇。即便今天,世界上也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权利。像朝鲜宪法也规定每四五年就要举行一次选举,但除了只有一个“候选人”列在“选票”上,“选民”完全可以准确预知选举结果——因为虽然没有强制投票的规定,但“选民”不投票或者乱投票是会有后果的。列宁式政府非常严肃看待这种行为艺术。 像新加坡一样强制投票的国家,全世界只有20几个。“拒绝投票”现象因此在几乎每个国家或民主政体都有,像美国、德国、法国、瑞士等民主成熟国家,投票率长期在六七成甚至更低,韩国大选投票率可以达到77%,算相当高,台湾投票率也在七成上下。但反过来说,一般民主政体都相当于有两成多到四成的选民不投票。最严重的亚洲国家是日本,投票率一直在五六成之间,20几岁的世代更是长期在四成或以下。 在世界选举年谈论投票这件事,无疑很恰当,对于不在此时选举的国家人民,或许可以带一种场边看热闹的心情,享受旁观的乐趣;但场内的人民则难免五味杂陈,心情往往不是场外人能充分体会的。所以写他国的选举评论,要能入味不容易,场外人因各种条件而百般看好的候选人,在场内很可能有被嫌弃的千种理由,或甚至只有一个特别致命的理由使之落败。尤其是隔着文化差异或对社会脉络的体会不够,或许更难理解某个候选人胜败的关键之处。 民主制度或许很复杂,李显龙总理今年2月在国会演讲中提出一个重要观念,即每一代人都要保护并完善制度。他所强调的是诚信原则。正因为民主制度的复杂,从政者基于诚信、道德感和时代需要所做的完善化工程,都是巩固制度于不坠,保护基石不腐蚀的重要工作。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评论员) 一人一票的普及历史并不长,也没有什么定律保证每个国家都会一直奉行。民主制度的大厦须要不断维修完善,维修是工程师的工作,但指派什么样的工程师和验收成果、住在大厦里的是选民。如果纳税是为了让国家有钱运转,投票就是让国家政治保持在正确车道上,那必须是每个人不容推辞的责任。 多少国家的政客变窃贼,正因为发现不是每个选民都想监督自己,只要能说服乃至欺骗少数铁杆粉丝,再钻制度的漏洞,就能进入国会殿堂。 |